59
Instituto Confucio
VOLUMEN 12 | Nº3 MAYO 2012
虽然成为次于泉州的中国第二大港,但是
与广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与地区已达 140
多个。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曾来到广州,
发现它比当时世界著名的商贸城市威尼
斯还要大 3 倍。
明清两朝,中国政府大部分时间实
施大面积海禁,仅有的对外交流通道中,
一条是经中亚入北京,另一条就是经大
洋入广州。万历年间,广州已经出现了
专为外国商人提供服务的买办商人“十三
行”。当时,清朝政府既希望通过海外贸
易赚钱,又担心过度贸易会导致国家体
制动摇,于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宣
布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史
称“一口通商”,并指定由广州的“十三
行”垄断经营对外贸易。广州(欧洲商人
称 Canton)从此开始了独揽全国外贸大
权 85 年的历程,其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
成为世界少数几个大城市之一,这也是广
州最辉煌的时期。
所谓“十三行”,并非确指13 家商行,
而是个虚数概称,有时多有时少,泛指
当时由官府特许批准的在广州从事与西
洋商人贸易往来的所有商行。
当年常来广州进行贸易的主要有来自
英国、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巴西、
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和东南亚等国
家的商人。清朝政府不允许中国官员及老
百姓与西洋商人直接接触,而是把广州的
“十三行”一带划为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
居留地,所涉及的中外商务与外交事务,
均由熟悉洋务的“十三行”商人出面交涉
管理。当外国商船到达广州后,便要首先
与善于传译语言、沟通商情的“十三行”
中的某家商行取得联系,继而将货物卖
给这家商行。这家商行也将为外商提供货
仓、装卸、住宿、帮助采购中国货物等服务。
同时外商也将检验这家中国商行为其提
供的中国货物,比如茶叶、丝绸、瓷器等。
后来,广州城西的珠江沿岸便有了一排专
门租给外商居停贸易的楼房,外商称之为
“商馆”,清朝民众则谓之“夷馆”。这些
建筑多为3层小洋楼,颇具西方建筑风格。
据曾经担任过英国东印度公司中文翻
译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1832 年的记载,
当时的“夷馆”从东到西依次是:小溪行(或
称怡和行)、荷兰行(或称集义行)、英国
行(或称宝和行)、周周行(或称丰泰行)、
老英行(或称隆顺行)、瑞典行(或称瑞行)、
帝国行(或称鹰行)、宝顺行、美洲行(或
称广元行)、明官行(或称中和行)、法兰
西行、西班牙行、丹麦行(或称得兴行)。
聪明务实的广州人牢牢抓住“皇家
恩典”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启了一段
辉煌的城市创富史,在使西方文明传入中
国的同时,也使这个城市和它所代表的国
家的文明远播世界。有人这样描述过当
年广州开埠建设的盛况:“洋船争出是官
商……银钱堆满十三行。”85 年的垄断中
国外贸历史,给广州带来了无比繁华。在
1850 年世界城市经济 10 强排名中,广州
名列第四,直到 1875 年,广州尚名列第
七。“十三行”中以潘振承、卢观恒、伍
秉鉴、叶上林 4人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
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美国《华尔街
日报》曾有报道称:“十三行”的富商伍
秉鉴不仅是广州和中国的首富,而且还是
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他拥有资产
2600万两白银,几乎相当于当时清政府
一年的财政收入。“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是人们对当时广州繁华富庶的描述。这期
间,广州“十三行”每年都要向清朝政府
缴纳数量可观的关税,甚至清政府的一
部分鸦片战争赔款也是由“十三行”商人
来替政府支付的。
广州“十三行”还是中外文化汇聚交
流的窗口。西方的医学技术、绘画艺术、
绘画作品《十三行》,创作于 1820 年左右,画面中可见丹麦、西班牙、美国、
瑞典、英国和荷兰的国旗。
Cuadro de
Las Trece Casas
, hacia 1820, con banderas de Dinamarca,
España, Estados Unidos, Suecia, Gran Bretaña y Holanda.
A TRAVÉS DEL TIEM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