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o Confucio
VOLUMEN 14 | Nº5 SEPTIEMBRE 2012
书中描写的中国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到
成为富户的故事,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
系,从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变化,揭示
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这一永恒的主
题。书中独特的东方情调和浓郁的乡土
气息使西方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古老
中国文化的魅力。第二年,《大地》便
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赛珍珠当选
美国文学院院士和美国作家协会主席。
1937
年小说又被改编成电影引起轰动。
1938
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
作家,也是用英语写作中国题材获得此
奖的第一位西方作家。这部小说的英文
版先后印行了 70 多次,还被德、法、
荷兰、瑞典、丹麦、挪威等 60 多个国
家翻译成上百种文字出版,是作品流传
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难忘中国情
1934
年,赛珍珠回美国定居,次
年与布克离婚,嫁给了她的出版商理查
德 • 沃尔什。从此,再没回过中国。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对
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进行大屠杀。得知
消息赛珍珠即刻发表文章,进行演讲,
谴责日军暴行。1940 年,她与埃德加 •
斯诺等人一起,在海外募集资金和医药
物品,支援中国抗战。她呼吁成立“美
国中国救济事业联合会”,担任该会主
席,在全美筹募了 500 万美元汇往中国。
1938
年,她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时做了题为《中国小说》的长篇演说,
郑重地向西方和全世界宣告:“中国人
民的生活多年来就是我的生活。的确,
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我的祖国与我的第二祖国的人民的心灵
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其中最重要的
是,他们都酷爱自由。这一点在当今的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真实。目前中
国举国上下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最伟大
的战争——为自由而战(指抗日战争)。
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对中国充满了敬仰之
情。中国是不可征服的!”赛珍珠热情
洋溢的讲话是对中国当年正在进行的抗
日战争的有力支持,引起了西方对中国
的同情和关心。
1941
年,赛珍珠夫妇在美国成立“东
西方协会”,推动中国作家作品在美国
出版,安排中国艺术家赴美演出。她还
创办了《亚洲》月刊,介绍东方文化,
鲁迅、茅盾、郭沫若、柔石、丁玲、萧
乾、萧红等人的作品都是经她之手才与
西方读者见面的。
叶落知何处
赛珍珠生前曾入籍中国,对中国一
往情深。她企盼有生之年再回一次久违
的中国。1971 年中美两国关系解冻时,
她似乎看到了希望。曾接二连三地给周
恩来和中国其他领导人发电报。1972
年 2 月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她向即
将访华的尼克松总统求情,尼克松答应
尽量帮助她。与此同时,她信心十足地
向新闻媒体宣布了自己即将访华和写一
部反映新中国的书的计划。当时中美尚
未正式建交,她就到中国驻加拿大使馆
申请签证,几乎做好了访华的一切准备。
出人意料的是,赛珍珠的签证申请
在 1972 年 5 月 17 日被驳回。沉重的
打击使她一病不起,1973 年 3 月 6 日,
81
岁的她带着对南京、对中国深深的
眷恋和遗憾,与世长辞,火化时穿着她
最爱的丝绸旗袍。一生为文化交流呐喊
奔走的赛珍珠竟成了东西方政治冷战的
牺牲品和文化隔阂的受害者。
一个简短的非宗教仪式之后,赛
珍珠被安葬在离她的宾州住宅几百码
处的一棵白蜡树下。她自己设计的墓
碑上没用一个英文字母,只有她亲笔
书写的篆书“赛珍珠”!她选择使用
汉字来永远代表自己,可谓意味深长。
遵照她的遗嘱,墓地朝东,含义不言
自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赛珍珠的
悼词中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
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
37
PERSONAJE
根据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龙种》,由凯瑟琳·赫本主演。
Katharine Hepburn protagonizó la adaptación
cinematográfica de "La estirpe del dragón".